
【国内新闻】《人工晶体学报》“氧化镓材料与器件”专题组稿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讨会在富阳召开
日期:2024-11-08阅读:209

研讨会现场
2024年11月4日,《人工晶体学报》“氧化镓材料与器件”专题组稿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讨会在杭州富阳风景如画的安顶山上成功召开。《人工晶体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祝世宁教授,《人工晶体学报》顾问、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黄存新教授,《人工晶体学报》执行主编彭珍珍教授级高工,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齐红基研究员,山东大学贾志泰教授,厦门大学张洪良教授,复旦大学卢红亮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徐光伟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魏杰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山东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全国高校、研究院所氧化镓领域专家共计30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安顶山合影
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镓晶体以其超宽禁带和高耐压特性等备受关注。近年来,氧化镓晶体与器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晶体尺寸屡屡刷新纪录,晶体生长方法不断创新,缺陷、掺杂研究逐步深入,器件设计和制备方法不断优化,成为超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研究热点。正是在此背景下,《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会策划组织了“氧化镓材料与器件”专题(计划于2025年第2期出版),旨在集中展示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进展和最新成果,为国内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专题涵盖氧化镓材料与器件研究4个方向:单晶生长、缺陷和掺杂研究、薄膜外延、器件制备,由齐红基研究员、贾志泰教授、张洪良教授、董鑫教授(吉林大学)、程红娟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周弘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徐光伟研究员等7位本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和广泛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担任客座编辑。专题及此次研讨会的组织得到主编祝世宁院士的高度肯定和赞赏,并专程参会向各位客座编辑颁发了证书。

《人工晶体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祝世宁教授向专题客座编辑颁发证书
《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专题客座编辑齐红基研究员主持了此次研讨会。他代表本次会议的组织单位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杭州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人工晶体学报》作为我国刊登人工晶体领域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学术类科技期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特别是近年来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工晶体学报》依托青年编委主办的“人工晶体材料青年学术会议”展示出极高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在我国人工晶体领域发挥了凝心聚力作用。此外,齐红基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目前专题的组稿约稿情况,以及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齐红基研究员主持会议
《人工晶体学报》执行主编彭珍珍以“讲好中国晶体的故事”为主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专题策划背景。她用“恰逢其时“”适得其所”两个成语对专题背景进行了概括,“恰逢其时”指专题应目前的氧化镓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之急需;“适得其所”指作为领域内唯一的致力于传播人工晶体知识、促进人工晶体交流的专业学术期刊,《人工晶体学报》是组织此专题最合适的期刊。结合背景介绍,她还系统介绍了《人工晶体学报》“繁荣学术,服务产业”的办刊宗旨,以及2019年以祝世宁院士为主编的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以来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工作。对于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精心筹办此次会议,以及所有参与组织和编撰本专题的客座编辑、撰稿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人工晶体学报》执行主编彭珍珍教授级高工发言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针对专题组稿约稿,以及氧化镓材料与器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齐红基研究员提议所有代表性单位都能在专题上发声,大家齐心协力办一期高水平专刊。贾志泰教授倡议科技人员要把好的研究成果发在专刊上,真正地助力国内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徐光伟研究员指出,氧化镓器件的不断试错反过来促进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专题的出版无疑是上下游协作互动的最好交流平台,并表示积极支持和推进专题的出版。卢红亮教授也建议氧化镓产业要形成上下游联动,可以以期刊为平台多举办一些小型沙龙活动等。研讨会上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最新技术进展和看法,对专题的出版充满期待。









最后,黄存新教授和祝世宁院士分别做了总结发言。
黄存新教授首先指出当前氧化镓的好时代已经来临,国家重视,地方支持,研究人员积极参与,部分研究和产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人工晶体学报》紧跟发展步伐,在积极发布相关研究和产业成果的同时,组织专题进行学术和技术探讨,将进一步助推氧化镓科研和产业向前发展。他还指出,富阳作为《人工晶体学报》的福地,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承办了规模空前的第三届人工晶体材料青年学术会议,而今在此召开氧化镓专题组稿研讨会,无疑将是《人工晶体学报》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创举。

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晶体首席专家黄存新教授总结发言
祝世宁院士也高度肯定了专题的“恰逢其时”和“适得其所”,以及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2019年《人工晶体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成立正值人工晶体领域适应国家重大需求而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期刊出版到会议组织再到专题策划,《人工晶体学报》通过众编委和业内科技与产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汇集了领域老中青三代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有效推动了领域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氧化镓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材料带隙的拓展,在当今智能时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发展过程中的众多挑战仍然存在,而《人工晶体学报》组织这样的专题和会议“恰逢其时”。他要求大家充分利用好《人工晶体学报》这个交流平台,高度肯定了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组织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并对氧化镓行业的未来发展怀期望和信心。他说,目前国内各行各业内卷严峻,站在行业的高度组织此次会议意义重大,希望与会同仁以此为契机,共同筹划氧化镓的未来,构建氧化镓产业新生态,并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鼓励在座青年学者敢当重任,全力推动氧化镓行业的良性发展。

《人工晶体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祝世宁教授总结发言
《人工晶体学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编委会和广大业内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尤其编委和青年编委的作用不可忽视。黄存新教授和祝世宁院士对支持、关心和关注《人工晶体学报》发展的广大科技人员,对支持本次研讨会顺利召开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对百忙之中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支持专题组织策划的客座编辑、撰稿人等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编辑部 苏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