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世兵,赵晓龙 ACS Nano:基于反向光栅效应的多光谱光突触的存内计算用于图像识别
日期:2025-08-27阅读: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世兵,赵晓龙等人发表了题为“Multispectral In-Sensor Comput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Opposite Photogating Photosynapse 的工作于ACS Nano期刊上。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反向光栅(OPG)工程的多光谱光突触的四色存内计算系统,用于图像识别。该系统通过将传感和计算功能集成到单个光突触中,减少了传统冯·诺伊曼架构中频繁数据转换和传输导致的大量数据冗余。该光突触基于 Ga₂O₃/WSe₂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展现出在不同光谱刺激下的双向光响应:深紫外(DUV)光诱导负向阈值电压(Vth)偏移(兴奋性响应),可见光诱导正向 Vth 偏移(抑制性响应)。这种非线性光响应和可调的短期记忆特性使其适用于光电存内计算。该系统在高压系统中定位电晕放电的准确率达到 88.3%,展示了在复杂多光谱场景中实现精确智能图像识别的潜力。
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光电成像传感器作为信息交互的关键枢纽不可避免地需要智能化。传统光电传感器仅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而最终的图像识别过程需要在传感器、处理器和存储单元之间频繁转换和传输数据,导致大量数据冗余和高能耗,这对实时检测和图像识别场景尤为不利。受生物系统的启发,神经形态架构通过将传感和计算功能集成到人工突触中,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生物视觉系统通过多种对不同波长光敏感的光感受器细胞构建光学图像,这些光感受器细胞选择性地提取关键视觉特征,如特定颜色或形状,从而增强与特定信号相关的神经活动,同时抑制无关信息。与单光谱识别相比,多光谱识别在复杂光学场景中增强了目标识别能力。然而,大多数已报道的光突触仅在狭窄的光谱范围内工作,开发多光谱光突触对于准确的图像识别至关重要。
主要内容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 Ga₂O₃/WSe₂ 范德华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HJFET)的四色存内计算系统,用于多光谱图像识别。该系统通过反向光栅(OPG)工程实现了在不同光谱刺激下的双向光响应。具体来说,深紫外(DUV)光在 Ga₂O₃中诱导负向光栅效应(NPG),导致阈值电压(Vth)负向偏移,而可见光在 WSe₂中诱导正向光栅效应(PPG),导致 Vth 正向偏移。这种双向光响应使得光突触能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并展现出在连续光脉冲下的记忆效应。通过利用这些特性,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非线性的输入输出映射,用于多光谱存内计算。该系统结合可见光和 DUV 光谱中的环境和电晕放电信息,成功识别出高压系统中六个典型放电易发位置中的电晕放电位置,准确率达到 88.3%。此外,该系统还在四色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实现了 94.7% 的准确率,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图像识别中的有效性。
实验细节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机械剥离和无残留干转移方法制备了高质量的 Ga₂O₃ 和 WSe₂ 微片,并构建了 Ga₂O₃/WSe₂ 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
创新点
1. 提出了一种基于 Ga₂O₃/WSe₂ 异质结的四色存内计算系统,能够实现多光谱图像识别。
2. 通过反向光栅(OPG)工程实现了在不同光谱刺激下的双向光响应,即深紫外(DUV)光诱导负向阈值电压(Vth)偏移,可见光诱导正向 Vth 偏移。
3. 展示了光突触的非线性光响应和可调短期记忆特性,这对于构建高维非线性特征空间至关重要。
4. 在高压系统中实现了 88.3% 的电晕放电定位准确率,并在四色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实现了 94.7% 的准确率,证明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光栅(OPG)工程的 Ga₂O₃/WSe₂ 光突触的四色存内计算系统,用于多光谱图像识别。该系统通过在不同光谱刺激下实现双向光响应,成功识别出高压系统中六个高风险位置中的电晕放电位置,准确率达到 88.3%。此外,该系统还在四色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中实现了 94.7% 的准确率,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图像识别中的有效性。该系统通过减少数据冗余和降低硬件复杂度,为实现高效图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结果与讨论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