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
新闻动态

【国内新闻】山东大学研究团队在氧化镓的研究新进展

日期:2023-10-20阅读:238

山东大学 · Ni掺杂β-Ga2O3单晶的光、电特性研究

        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之一,Ga2O3禁带宽度高达4.8 eV,理论击穿场强为8 MV/cm,是继GaN和SiC之后的下一代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高压电力控制、射频通信、日盲探测、恶劣环境信号处理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4~6英寸氧化镓单晶生长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氧化镓相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正成为国际上超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和产业热点。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贾志泰教授、陶绪堂教授课题组在《人工晶体学报》2023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Ni掺杂β-Ga2O3单晶的光、电特性研究》(第一作者:陈绍华;通信作者:穆文祥、贾志泰)的研究论文。论文通过导模法生长了Ni掺杂β-Ga2O3单晶,其晶体的结晶质量较高,近红外波段未见明显的光吸收,具有半绝缘的电学性能,且光学带隙约为4.74 eV,紫外截止边仍在日盲波段内,可用于制备高温、高压以及大功率器件。

        EFG法生长所获得的Ni掺杂β-Ga2O3晶体样品整体呈黄褐色(见图1(a))。根据ICP测试结果(见表1)可知Ni实际掺入浓度为0.00645%,掺杂颜色较为均匀。PXRD测试结果(见图1(b))表明,所生长晶体均为β相,无其他杂相的存在。不同点的劳厄衍射结果(见图2)证明晶体的单晶性较好,内部无多晶存在。

图1 Ni掺杂β-Ga2O3单晶照片(a)及其PXRD图谱(b)

表1 Ni掺杂β-Ga2O3晶体的ICP测试结果

图2 Ni掺杂β-Ga2O3单晶(100)面不同位置的劳厄衍射图样

        0.5 mm厚度Ni掺杂β-Ga2O3晶体的紫外-可见透过光谱(见图3)显示,其紫外截止边为252.9 nm,光学带隙为4.74 eV,相比本征Ga2O3晶体(4.76 eV)变化较小,且紫外截止边仍处于200~280 nm的日盲波段。

图3 Ni掺杂β-Ga2O3单晶的紫外-可见光谱结果。(a)透过光谱;(b)(αhν)2和hν的Tauc图

        Ni掺杂β-Ga2O3晶体的红外透过光谱(见图4)显示其在红外及近红外波段都保持较高的透过率;阴极荧光光谱(见图5)显示:晶体在240~600 nm的最大峰强在394 nm处,相比本征Ga2O3晶体红移了24.1 nm;在560~800 nm出现了明显的峰,最大峰强出现在695.1 nm处。说明Ni掺杂使Ga2O3晶体具有了一定宽带近红外发光特性,为β-Ga2O3晶体提供了用于宽带近红外发光器件领域的可能性。

图4 Ni掺杂β-Ga2O3单晶的红外透过光谱

图5 Ni掺杂β-Ga2O3单晶的CL光谱测试结果。(a)紫外-可见波段;(b)可见-近红外波段

结 论

        本文使用导模法生长了高质量Ni掺杂β-Ga2O3单晶。XRD图谱及劳厄衍射图样显示,晶体的结晶质量较高,晶体结构未因为掺杂发生改变。晶体的近红外波段未见明显的光吸收,具有半绝缘的电学性能,其光学带隙约为4.74 eV,紫外截止边仍在日盲波段内,作为半绝缘衬底可用于制备高温、高压以及大功率器件。本研究通过CL光谱发现了Ni掺杂β-Ga2O3单晶在600~800 nm波段的宽带近红外发光特性,表明其在宽带近红外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为β-Ga2O3器件的丰富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参考。

 

金刚石线锯锯切β-Ga2O3晶体应力场分析

单位:山东省科技服务发展推进中心;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 要

        作为典型的硬脆材料,氧化镓晶体(β-Ga2O3)加工时易裂解。金刚石线锯是生产β-Ga2O3晶片的主要方式,切片加工过程中会在晶片表面产生微裂纹损伤层,应力作用下微裂纹会发生扩展,导致材料破碎和断裂。本文建立了金刚石线锯多线切割β-Ga2O3(010)晶面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锯切过程中机械应力、热应力和热力耦合应力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了锯丝速度、进给速度和恒速比下不同参数组合对热力耦合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锯切过程中锯切热产生的热应力占据热力耦合应力的主导地位,锯切力引起的机械应力占比较小,但机械应力会影响热力耦合应力的分布情况,锯丝速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加会引起热力耦合应力的增加。

锯切β-Ga2O3晶体有限元模型